2015年,60岁的杜先生因反酸、黑便确诊胃贲门腺癌,手术成功后,他以为人生最大的坎已跨过。然而多年后,命运再次考验——2024年,他因血象异常被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伴随多个高危基因突变。
面对“高龄”、“极高危”的标签,许多医院望而却步,但杜先生一家没有放弃,他们辗转找到北京陆道培医院赵艳丽主任团队,开启了一场与生命的博弈。
高龄,极高危的病情,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赵艳丽主任团队深知,这场战役的难点不仅是疾病本身,更是患者70岁的高龄、胃癌病史和反复感染的脆弱身体。
骨髓基因检测显示ASXL1、SRSF2、SETBP1、TET2突变及MLL::PTD阳性,HCT-CI 4分(年龄1分+肿瘤3分),危险分级:IPSS-R(5分,高危),DSA阴性,IPSS-M评分高达2.63,属于“极高危”。通常,这样的患者移植风险极大,但团队并未退缩。
他们反复推敲,结合国际前沿研究和多年经验,最终为杜先生量身定制了 “减低强度预处理方案”——在保证清除病变细胞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脏器功能,降低移植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移植前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杜先生长期受反流性食管炎困扰,稍有不慎就可能因化疗药物刺激引发消化道出血。团队医生提前预判风险,联合消化科专家,在预处理期间加强护胃、抑酸治疗,24小时监测胃部症状。当杜先生因肛周脓肿术后形成窦道而疼痛难忍时,团队迅速联动北京西苑医院肛肠科专家,引入中药外敷、红光理疗和抗感染乳膏,将局部感染风险压到最低。
护士们每日细心换药,轻声安抚:“咱们慢慢来,疼了就告诉我。”这些细节让杜先生的爱人红了眼眶:“他们不只是治病,连病人每一丝难受都放在心上。”治疗过程中,家属也给予了他极大的支持及鼓励,他说:“感谢家人和医生们没有因为我的年纪和复杂的病情就放弃,现在我每天都坚持床上体力锻炼,希望有一个好身体来迎接移植。”
供者大爱续“火种”,医护患携手闯过难关
“考虑到患者为老年高危MDS,为了保障干细胞顺利植活,移植后有可能预防性输注供者细胞,主管医生连夜通过社会服务部联系中华骨髓库医疗服务部,征求供者意见,沟通协商第二天继续采集。非血缘供者克服困难,欣然同意。在这里,非常感谢非血缘供者的大爱无边,为我们后续的移植奠定了坚实基础。”杜先生的主管医生感慨到。
2025年3月13日,带着非血缘供者的“生命火种”,杜先生正式踏上移植征程。回输干细胞当天,险情突现:他突然高热、血压飙升,尿液浓如红茶——这是急性溶血反应的征兆!赵主任带领医护团队迅速应对,一面调整抗生素,一面加强水化、碱化、利尿治疗,每小时监测血压和肾功能。主管医生和护士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直到他的尿液逐渐清亮,血压趋于平稳。
“十年前胃癌没打倒我,现在我又赢了!”
在仓内的23天,道培医护的关爱渗透在每个角落。“他们看我就像看自家老人一样。”杜先生感慨道。正是这份医术与关怀的融合,创造了奇迹。移植后第12天,白细胞和血小板顺利植活,杜先生成为陆道培医院又一位成功出仓的高龄患者。杜先生笑着说:“十年前胃癌没打倒我,现在我又赢了!”
如今,杜先生常对病友说:“别被‘高龄’吓住,找对医生、信对团队,就能绝处逢生。”他尤其感激赵主任团队医生的大胆决策与精细管理——“他们敢为我这样的‘高危’老人冒险,更能在每一分钟里把风险控到极致。”而道培医护的温暖,更让他坚信:“治病救人的不光是药,还有那些夜里给你盖被子的手,和永远带着笑的眼睛。”
赵艳丽 主任造血干细胞移植科
“高龄移植需权衡风险,但年龄并非绝对禁区。完善的评估、精细化管理和患者自身的决心,能让‘不可能’变为‘可能’。希望更多高龄患者积极评估,不要轻易向年龄认输,你们比想象中更强大!”
医学的突破,让70岁不再是生命的枷锁;医者的仁心,让绝望中长出了希望。杜先生的故事,或许会被写入某个医学案例,但对他而言,这是一段关于信任、勇气和爱的重生之旅。正如他病房窗外的鲜花,历经寒冬摧折,终在春风里新生绽放。
声明:此文旨在向血液肿瘤患者及家属普及疾病相关知识,仅供参考,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且不能替代医生检查和治疗,请大家遵从医嘱,积极配合治疗,有任何情况,请及时联系医生。文章内容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