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记录的是一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患者从绝境求生到重获新生的完整历程。作为我院多学科协作的典范,这一案例由普通血液科吕范永主任团队与造血干细胞移植科刘德琰主任团队携手完成,凝聚了血液肿瘤精准治疗与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双重智慧,更彰显了道培精神中“永不放弃、永不言败”的核心价值。
文章第一部分为吕范永主任的亲身讲述,以医生视角还原了患者从辗转求医、病情恶化到个体化靶向治疗实现深度缓解的全过程。吕主任通过抽丝剥茧的病理机制分析,创新性组合表观遗传调控药物,为移植创造了宝贵窗口期,展现了血液科医生“于至暗处寻找微光”的专业魄力。
第二部分则以移植科的专业视角,系统性剖析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预处理方案设计、感染防控、免疫重建等关键环节的攻坚细节。刘德琰主任团队通过多学科协作与个体化调控,在患者重度营养不良、多重耐药菌感染等极端条件下完成“生命的破冰之旅”,体现了移植科“化不可能为可能”的技术底蕴。
纵观全程,两个科室的紧密协作贯穿始终:血液科的精准桥接为移植奠定基础,移植科的强力清剿为治愈画上句号。这种“治疗接力”的背后,是道培医院“以患者为中心”理念的生动实践——从吕主任“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的执着,到刘主任“在刀尖上起舞”的胆识,从护理团队“将细节做到极致”的坚守,到患者家属“无条件信任”的托付,共同书写了这场医学奇迹。
吕范永主任团队:于至暗处寻找微光
作为一名血液科医生,我曾遇到一名难治复发的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患者,她的治疗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医学的无穷魅力和作为医生的责任与使命。这位患者的故事不仅是一段艰难的求医历程,更是一次医学与生命的胜利。通过她的经历,我希望能够分享关于AITL的科普知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种复杂且罕见的疾病,以及它在现代医学中的治疗进展,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亲情、信任、全力以赴、团结协作等非医学专业的作用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价值。
绝望的开始:被国内顶尖医院“推出”的患者
2023年9月4日下午,我正在燕达院区出门诊,一下涌进来三四位患者家属,患者没来,是家属带着一摞病历过来咨询。患者的哥哥迫不及待的说“吕主任,我们都打听了,只有来陆道培医院可能还有办法,我们就靠你了”。虽然治疗过无数棘手的病例,但是看完这位患者的病历资料,我还是倒吸一口冷气,感觉几乎无力回天。
52岁的娜姐因为反复发热、盗汗和扁桃体和淋巴结肿大3个月,2022年4月在当地医院就诊,经过PET/CT、淋巴结活检,病理诊断为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IV期)。这是一种罕见的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2%。由于其独特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这种疾病的治疗难度非常大,尤其是当患者出现复发或难治性情况时,预后往往很不好。
她先是在当地医院接受了3个疗程标准的CHOP方案化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和泼尼松),病情控制并不理想。随后,医生尝试用了更强的二线治疗方案4个疗程,但依然没有效果。这时她的全身淋巴结肿大、皮下多处硬结,很多部位的皮肤开始红肿、破溃。
为了能治好妹妹的病,2023年4月,哥哥带她来到北京,住进国内最顶尖的医院血液科,做了皮肤活检,病理结果证实了还是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侵犯皮肤。医生给她用了最强的方案:维布妥昔单抗联合GDP方案化疗,再加上最新的靶向药物林普利塞口服,病情依然进展到无法控制的地步,还不幸感染新冠,甚至合并严重的骨髓抑制、肺真菌感染、EB病毒感染,口腔粘膜也出现溃烂,难以进食。最终,主管医生无奈地告诉家属:“我们已经尽力了,要不,你们去陆道培医院看看还有没有办法?”
这一刻,患者和家属感到前所未有的绝望。他们曾对这家医院寄予厚望,但现实却如此残酷。
最后一站的信念:寻找新的希望
在绝望中,患者的家属并没有放弃。虽然在此之前,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陆道培医院,但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陆道培医院在血液疾病的治疗,尤其是难治复发淋巴瘤/白血病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于是,她哥哥带着其他几位亲属找到我,要求转到我院治疗,并表示绝对不能放弃继续治疗,任何结局都能接受:“我就这么一个妹妹,我一定竭尽全力救她,你们只管治疗,需要我们家属做什么,我们全力配合。这是我们最后的希望了,我们相信您能找到办法。”
2023年9月5日,患者被转诊到我们医院,我接了个“烫手的山芋”。
初次见到患者时,她的身体状况非常差。长期的化疗让她免疫力低下,出现了严重的感染和贫血。更糟糕的是,她的心理状态也十分脆弱。昏睡状态的她躺在救护车转运的担架车上,无力地呻吟着:“我要回老家,我不能死在外边”。
面对这样一名患者,我感到压力巨大。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本身就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再加上患者的病情已经进展到了晚期,治疗的难度可想而知。但我深知,作为医生,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患者。我告诉患者的家属:“我们会尽最大努力,找到最适合她的治疗方案。”
艰难的治疗历程:从文献到临床
住院后的骨穿结果很快出来了,骨髓里面的恶性细胞占67.52%,还伴有STAT3、TET2、EP300、RHOP等七种基因突变。
为了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案,我查阅了国内外几乎所有关于这种疾病的文献。AITL的发病机制与T细胞的异常活化密切相关,尤其是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的异常增殖。这是一种辅助B细胞发育和分化的T淋巴细胞。然而,在AITL中,Tfh细胞的异常增殖活化不仅引发淋巴瘤的形成,还会发生免疫系统的紊乱,导致B淋巴细胞对自身组织发动攻击。
根据这些文献资料,我决定从发病机制入手,为患者制定一个独特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首先,我们尝试了阿扎胞苷(一种去甲基化药物)联合西达本胺(一种HDAC抑制剂)的治疗。患者的病情有所缓解,但骨髓中仍可见51.2%的恶性T淋巴细胞。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不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2023年10月,我尝试在阿扎胞苷和西达本胺的基础上加入维奈克拉(一种BCL-2抑制剂),并加用西罗莫司。经过几周的治疗,患者的骨髓中恶性细胞的比例终于开始下降,从51.2%降至15.32%。
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进展,但治疗远未结束。为了进一步巩固疗效,我再次调整方案,加入了地西他滨和沙利度胺。在2024年1月2日,患者的骨髓中恶性细胞的比例降至0.5%,PET/CT检查显示病灶完全消失。
胜利的曙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前娜姐强撑着走到窗边看朝阳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根治这种疾病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是移植前缓解的状态跟移植的效果密切相关,也就是说,移植前缓解得越好,移植后治愈的机会越大。
为进一步巩固疗效,我们决定为患者创造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条件。2024年1月29日,患者复查骨穿显示仅0.05%的异常T淋巴细胞,PET/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病灶。这意味着患者已经可以接受移植。
时间已经到了2024年的春节,考虑到移植后可能面临的各种并发症,甚至也会危及生命。由于患者病情刚刚有所缓解,各脏器的功能尚未完全恢复,皮肤的损害也在慢慢修复,我们还是决定让患者在血液科病房开开心心渡过这个春节。
治疗还在继续,更好的结果还是超出想象的来了。患者红肿的皮肤逐渐吸收好转,溃烂的口腔黏膜也逐渐修复,吃饭也感觉香甜了,体重开始增长,患者心情大好,查房时也开始跟我们说些俏皮话。2024年2月26日骨穿结果显示,恶性细胞清零,原来的几种基因突变全部消失,这就为患者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2024年3月22日,患者在刘德琰主任组接受了其儿子作为供者的半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刘主任团队丰富的移植经验和精心的移植安排,保证了移植的出色效果。
至今,患者已经移植后一年多了。移植后的随访显示,患者的病情得到了完全控制,PET/CT检查未发现任何残留病灶。患者的家属激动地说:“你们不仅救了她的命,也救了我们全家。”
“治疗这名患者的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医学不仅是科学的实践,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坚守。面对难治性疾病,我们不能轻言放弃,而是要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为患者寻找最佳的治疗方案。虽然整个治疗过程中用的药物都是临床常用的普通靶向治疗或者免疫治疗药物,甚至没有用到化疗药,但是,经过仔细研究患者的病因病机,通过几种普通药物的合理组合应用,也是一样可以创造生命的奇迹。”
正如这位患者的故事所展示的,只要我们不放弃希望,生命的奇迹就随时可能发生。
在治疗期间,她哥哥在经济上大力的支持,她的两位家属每日每夜的贴身照护,她的主管医生董静敏对病情的严密观察和及时应对,历成宾护士长如家人般的嘘寒问暖和专业护理,其他医生和护士也是个个像是战士一般,为了赢取这场战争的胜利而目标一致的日夜奋战。现在感觉,这些都是值得的,当我们看到治愈后的娜姐,能够漫步在晨曦中闲看带露的野草,沐浴在春日的阳光下去欣赏盛开的鲜花,我们竟然无比开心,做医生护士虽然辛苦,但是这种成就感,不亲身经历过,可能都无法感同身受。
通过她的经历,我也希望通过这篇科普文章,让更多人了解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理解其复杂的发病机制和治疗难点,同时也看到现代医学在应对这类疾病中的进步与希望。
刘德琰主任团队:生命的接力与重生
当娜姐从血液科转入移植科时,映入医护眼帘的是一个被病魔折磨骨瘦如柴,身体虚弱到无法站立的瘦小身体,更不用说行走。患者当时体重只有39.8kg,但一双渴望坚定的眼神,痛楚交织虔敬,仿佛告诉我们,医护就是她的救赎。我们的压力倍增,因为面对的不仅是一名重度营养不良、皮肤黝黑、皮下脂肪几乎消失的衰弱患者,更是对生命的敬畏,更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接力。
作为移植科医生,我们深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根治难治性AITL的最后希望,在血液科团队精准的桥接治疗基础上,在患者家属无条件的信任下,我们决定携手完成这场生命的"破冰之旅"。
从深渊到曙光:移植团队的生死突围
2024年2月底,娜姐为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转入我科,因其存在STAT3、TET2等多基因突变,对传统化疗耐药性强,但通过表观遗传调控药物组合实现深度缓解,这提示移植预处理方案需兼顾表观遗传调控与强化免疫清除。基于此,我们最终制定了TBI+米托蒽醌脂质体的强化预处理方案,既清除残留恶性细胞,又重塑表观遗传微环境。
预处理过程中,娜姐出现了低钾、低镁、低钠、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及继发性高血压,团队医生立即给予了人纤维蛋白原、纠正电解质紊乱、降压等治疗,使患者平稳度过预处理时期。
2024年3月22日、23日娜姐开始回输供者动员后的骨髓+外周血干细胞,24日回输第三方脐带血,当供者干细胞缓缓输入娜姐体内时,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移植期间,娜姐先后出现发热、伴血压下降、合并菌血症(黄曲霉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屎肠球菌四重感染)、感染性休克、凝血功能异常等并发症。刘德琰主任带领团队医生迅速给予补充凝血因子、静脉抗真菌、抗感染等积极治疗,最终帮助患者闯过多重险关。期间,娜姐非常坚强,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自己笑对各种并发症的同时,还会为医护加油打气给了我们一起共渡难关的决心。
破茧新生:化不可能为可能
移植后4个月的娜姐
出仓后的治疗同样充满挑战。当PET/CT显示肺部病灶吸收缓慢时,我们并未固守传统抗真菌方案,而是联合应急总医院开展"精准气道介入治疗",通过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将抗真菌药物精准送达病灶。在免疫重建阶段,我们采用动态监测TREC/KREC技术评估T/B细胞新生能力,并据此调整硼替佐米化学预防方案,成功将急性GVHD控制在I度以内,移植后1月骨穿,骨髓形态及残留缓解,嵌合率(HSCT后)为100%。患者出院时特别感谢王艳平护士长、刘晶晶护士长带领的道培护理团队在治疗期间的精心护理。
出院后娜姐定期复查骨髓扔持续缓解状态,PET/CT显示全身无代谢活性病灶时,这个曾被判定"无药可救"的生命,终于在血液科与移植科的接力救治下重获新生。
2024年深秋,当娜姐带着锦旗重返医院时,她红润的面色与一年前救护车上奄奄一息的模样判若两人,她要用亲身经历告诉更多人:所谓医学奇迹,不过是无数个“不放弃”瞬间的叠加。
此案例不仅是难治性AITL诊疗的经典范本,更是现代精准医学与传统人文关怀融合的教科书。我们期待通过这份病历分享,让更多医务工作者看到罕见病治疗中多学科协作的价值,也让无数仍在黑暗中挣扎的患者看到:医学的边界之外,永远存在着突破与希望。
专家介绍
北京陆道培医院血液科八病区主任 -吕范永
北京陆道培医院血液科八病区主任,门诊部主任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高级营养保健师,高级健康管理师
陆道培医院伦理委员会副主任
北京围手术期医学研究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水电医科会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细胞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 流式诊断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会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分会会员
中国免疫学会终身会员
在血液系统疾病特别是难治复发的白血病、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等恶性血液肿瘤的化疗、靶向治疗、CAR-T、免疫治疗、干细胞移植等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出诊时间:
亦庄院区:周一周三上午,周二周五下午
燕达院区:周一下午
陆道培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科主任 -刘德琰
陆道培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科主任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干细胞工程技术分会移植及血浆置换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病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会员
廊坊市抗癌协会及第一届药物临床实验安全性评价专业委员会委员
从事血液科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17年余,共计完成800余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中位年龄15岁,最小年龄1岁的噬血细胞综合征。擅长应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各类恶性血液病:如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复发淋巴瘤等。对非恶性血液疾病如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先天性免疫缺陷症等积累了丰富经验。较早开展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种罕见病的工作,包括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朗格汉斯细胞增多症、X连锁慢性肉芽肿,先天性角化不良合并再障等。重点研究方向:难治复发白血病和淋巴瘤的加强预处理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移植后重度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和救治。在中华血液学杂志,临床血液学杂志,Int J Lab hematol ,APBMT等发表多篇文章和摘要。
出诊时间:
亦庄院区:周二13:30-16:00 周五13:30-16:00
燕达院区:周四13:00-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