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中存在着多种功能各异的蛋白质,可粗略地分为白蛋白及球蛋白这两种类型。免疫球蛋白是球蛋白的其中一种类型,是由骨髓浆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组具有免疫活性球蛋白,具有增强机体免疫能力、防止细菌和病毒入侵、中和毒素、杀死肿瘤细胞等功能。
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Ig)分为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E(IgE)、免疫球蛋白D(IgD)五种类型。一旦遭遇外来入侵者,浆细胞就产生专门针对入侵者的免疫球蛋白。
球蛋白升高预示着什么?
正常情况下免疫球蛋白由来自多种克隆起源的 B 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浆细胞分泌而来。当某一株浆细胞在某种病毒等因素刺激下,出现大量增殖或癌变,其分泌的免疫球蛋白就转变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而且在血液中异常增多,出现了临床上所说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可见于慢性炎症感染(如结核)、肝肾疾病、风湿免疫病或血液淋巴系统肿瘤等,因此体检中球蛋白明显升高的患者,需要到血液科就诊,排除以上疾病或肿瘤!!
球蛋白明显升高的对人体的危害是什么?
球蛋白或免疫球蛋白明显升高时,可以造成血液粘稠度升高,人体出现血栓,最常见于下肢静脉血栓、脑血管或冠状动脉梗塞等。
下肢静脉血栓往往表现为单侧下肢水肿或直径明显变粗,需要行下肢静脉超声确诊,血管外科就诊。
脑血管梗塞或脑梗可能表现为单侧肢体乏力或运动障碍、言语不清等。
冠状动脉梗塞即心梗,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压榨性、窒息性胸痛等。
脑梗和心梗均为急症,需要及时就诊神经内科或心内科或急诊科,否则危及生命或造成残疾。
球蛋白或免疫球蛋白明显升高时,可以包裹在血小板或凝血因子表面,使其不易聚集形成血栓,造成人体鼻腔等部位出血。
球蛋白或免疫球蛋白明显升高时,大量代谢产物通过尿液途径排出,也可以造成肾损害。
此外,当发生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时,产生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又称M蛋白,正常为多克隆免疫球蛋白)无免疫活性,患者易发生感染,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或泌尿系感染等。
血液系统有三大肿瘤,白血病、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以下简称骨髓瘤),为什么球蛋白增高时会怀疑骨髓瘤的诊断呢?
骨髓瘤是一种易发生于中老年人,误诊率较高的血液系统的恶性浆细胞肿瘤。浆细胞的作用是产生人体的免疫球蛋白,帮助人体抵御外来的有害的微生物的侵袭。当骨髓内产生超过一定比例的恶性浆细胞,患者体内产生大量的免疫球蛋白,造成体内球蛋白(或总蛋白)升高。
国内外关于骨髓瘤的诊断标准:骨髓内克隆性浆细胞(非成熟浆细胞,如幼稚浆细胞或原始浆细胞)大于10%或存在克隆性浆细胞的证据(需要病理活检),合并血钙升高(简称C)、肾损害((简称A)、贫血(简称A)和骨损害(B)这些CRAB症状,又称为症状性骨髓瘤。
患骨髓瘤时,恶性浆细胞大量增殖,挤压了正常造血空间,或分泌造血抑制因子,引起60-70%患者发生贫血或合并白细胞等血细胞下降,引起免疫力下降。
同时,恶性浆细胞与异常肿瘤微环境相互作用,产生大量溶骨因子,造成80-90%骨髓瘤患者发生骨痛、全身广泛骨质疏松、溶骨性骨质破坏或反复骨折,发生骨髓瘤骨病;30%患者有时合并血钙升高。
人体的免疫球蛋白是由重链和轻链组装而成的,MM患者大量的异常免疫球蛋白轻链从肾脏排泄过程中会损伤肾脏,引起骨髓瘤肾病的发生。50%MM患者会引起骨髓瘤肾病,其中30%会发展至肾功能不全或尿毒症。
总结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时,在血清蛋白电泳检查时,其电泳曲线会出现异常高尖的单株峰,又称为M蛋白,常见于浆细胞肿瘤如多发性骨髓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等,需要行骨髓系列检查(骨髓涂片、免疫分型、染色体和基因检测)、放射影像学检查(确定是否存在骨质破坏、骨折或包块)等进一步确诊。
同时,以上淋巴血液肿瘤的诊断也需要排除慢性炎症感染、肝肾疾病、风湿免疫病或实体肿瘤或转移癌合并的单克隆M蛋白升高。
综上,体检中发现的球蛋白升高,需要明确病因,不能忽视其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更不能漏掉多发性骨髓瘤等肿瘤的诊断。